目前,广东省队在训肇庆运动员有12人,约占总数的1/5。其中梁小静、严海滨、莫家蝶、陈水清、谭秋娇等曾多次“为国出征”。

运动员“高产量”“高质量”的背后,得益于肇庆在培养运动员上日益成熟的体系。

时下,正值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。下午4时许,坐落于西江之畔的肇庆市体育学校,身着校服的中学生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。不多时,他们换上运动服,压腿、活动关节,准备开始今天的训练。

在体校田径场进门处,一整面墙壁上挂满了从这里走出的世界冠军、全国冠军的照片。这面墙背后的健身房中,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和着风扇转动声、健身器械撞击声以及跑鞋摩擦地面的声音传到室外。

此刻的室内,热火朝天。这些十来岁的青少年们无不体态矫健,浑身线条分明,滴滴汗水在身上流淌,动作干脆利落。

墙面上,“奔跑吧,为梦想加油”“发奋图强 振兴田径”“相信自己 超越自己”等各类鼓舞人心的标语随处可见,在一面挂着奥运五环的墙面上,装裱好的“得田径者得天下”书法作品引人注目。

“你57、你58、你1分钟……其他不要求,只要求你们各自达到标准。”杨金花是肇庆市体育学校的田径教练,梁小静、严海滨、莫家蝶、严海玲等国家级田径健将都曾是她的门徒,见到她时,她正在向小将们布置今天的训练计划。

她6月28日的微信朋友圈写着“冠亚军都是肇庆妹!”配图是电视中播送的亚运会选拔赛女子400米栏决赛1组成绩,前两名是莫家蝶和孔莹蓥。

“在这里训练的学生都是由各个县市区选拔上来。”杨金花说,“我们每年都会去各个县市区选拔‘好苗子’,在各级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,我们也会关注。”

孔莹蓥、严海玲二人的启蒙教练,封开县江口中学的卢建年老师至今记得,他在一次县级运动会上,一眼相中了当时读小学的二人,二人作为体育特长生被破格录取至江口中学就读。之后,孔、严二人又先后被肇庆市体校相中,披上了市队的“战袍”。

来到肇庆市体育学校,只是这些青少年们迈向更高舞台的第一步,“在这里,我们的训练主要是帮助运动员打好基础,我们会针对运动员的个人情况,有侧重地制定训练计划,并帮助他们确定主攻的项目。”杨金花说。

肇庆市体育学校目前的3名田径教练员,承担着队员们训练管理、日常生活照料的职责,24小时轮流值班。除了负责制定训练计划,还要保证队员的营养供给,保障文化课程学习时间。

在科学管理下,越来越多运动员从肇庆体校走向全国、全省知名高校,从西江畔的田径场,跑向了世界舞台。

体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

为什么肇庆的田径项目能够脱颖而出?杨金花认为,这不仅与肇庆人刻苦耐劳的性格品质相关,还与长期以来肇庆市、县(区)级部门积极推动体育教育,促进体育人才发展分不开。

肇庆市文广旅体局、肇庆市教育局积极推动体教融合发展,促进各中小学与各相关部门开展“体教融合、共同培养”模式,共同培养肇庆田径的明日之星。

不少肇庆田径运动员从各县(市、区)选拔上来后,都安排在广东肇庆中学、肇庆市百花中学、肇庆市地质中学、肇庆市第二中学、肇庆市端州中学等学校就读,让他们“学业专业两不误”。

来自怀集的汤梓媚和来自四会的岑业泓被选拔上市队后,就读于肇庆市百花中学。针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,该校采取优先安排、统一管理的方式。例如肇庆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主要在下午,学校就把重点考试的文化科目统一安排在上午举行,让他们在保证专项运动成绩之余,也不耽误文化课成绩,安心考取心仪大学。

除了田径项目,百花中学还有射箭、手球等运动队,从2019年开始与肇庆市体育学校合作,聘请专业教练员为运动员进行体能和技术训练,由本校教师负责文化课程教学。

除了中学之外,小学也发挥了体教融合的作用。肇庆市第十一小学与西江体育场有20多年合作培养体育运动员的经验,为肇庆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运动员,尤其是田径项目运动员。目前,该校在册运动员15名,就读4—6年级。

“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运动员,还希望他们可以成人、成才。”杨金花说,只要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,就能参加大学单招考试。很多运动员不一定能选上省队、国家队,但通过参加体育竞技项目,也是离开“大山”的一种重要方式。

肇庆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肇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积极申办了一批世界级、国家级、省级等高水平赛事,通过各大平台加强职业体育发展,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,传承优良的体教融合传统,进一步打造“粤港澳大湾区运动之城”城市品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